海水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水源。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去除盐分生产高品质淡化水,可以满足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用水需求。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
针对目前水源污染、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的现状,大力发展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是开源增量、解决缺水根源的有效途径。有关专家指出,海水淡化是解决沿海及华北地区淡水匮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海水淡化工程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工业点对点淡化水供给等方式,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可充分发挥有淡化水参与的多水源供水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保证作用。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201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个,产水规模达到日产92.69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我国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应用规模不断增长,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1009亿吨,比2013年增长12.2%。
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中国海水淡化市场预测与投资战略报告(2015版)》显示:截至2010年底,国内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0多套,设计淡化水产能60万立方米/日;在建装置5套,设计淡化水产能26万立方米/日。其中,反渗透法占总产能的66%,低温多效蒸馏法占33%,其他海水淡化方法占1%。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投资为6000-8000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为5-6元/立方米。计划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大幅度提高苦咸水、微咸水的淡化利用能力。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总规模为世界的1%,且已建工程中约一半以上由国外公司主导承建,相对缺乏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2013年3月国家公布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预计未来两年,我国的海水淡化市场还是以试点工程建设为主,逐步加强自主建设能力,积累工程经验。
整体上讲,我国海水淡化同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海水淡化的技术基础,未来一旦有需要,有能力应对城市水危机,并将成为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补充。虽然当前中国的海水淡化市场受区域和需求市场限制,大部分为沿海发达城市工业用水。但随着自来水价上涨以及最新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中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将有更大的突破。
有数字显示:未来20年内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国际脱盐协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利昂·阿维尔布奇说,“中国未来会有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他说,“过去海水淡化产业关注的热点在中东地区和欧洲西班牙等地,但现在英国、法国、新加坡、丹麦、日本等国家的海水淡化企业纷纷来到中国,从事技术、投资和建设活动”。